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第一次正式提出“加快建設能源強國”,中國特色強國目標體系再添一項新任務。當下的中國能源,正處在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期。如何準確把握建設能源強國的關鍵問題?下一步應當如何建設能源強國?或將成為2022年全國兩會的重要議題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國立足基本國情和新發展階段,堅持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,堅定不移推進能源革命,能源行業取得了全方位、歷史性成就,這無疑已經為建設能源強國打下了堅實基礎。
在“四個革命、一個合作”能源安全新戰略科學指引下,我國能源供應保障能力不斷增強,基本建成了多輪驅動的能源穩定供應體系,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始終保持在80%以上。從穩定能源保供,到提升供給質量;從實現化石能源高效開發利用,到優先發展非化石能源,能源輸送能力顯著提高,能源儲備體系不斷健全,為保障能源安全可靠供應奠定堅實基礎。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需要,離不開堅強有力的能源保障。華北電力大學新型能源系統與碳中和研究院院長王志軒指出,能源強國的內涵應有三個層面,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層面就是保證國內能源供應安全,以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日常需要,支撐實現強國目標對充足能源的穩定需求。“此外,能源產業應對GDP及財政收入有重要貢獻,同時體現出經濟可承受;能源產業在綠色發展、高質量發展中要成為促進社會轉型的重要基礎產業和新興產業。”王志軒表示,應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歷史方位,全面提升能源強國目標內涵。
2021年,我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1.34億千瓦,占全國新增發電裝機的76.1%;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穩步增長,達2.48萬億千瓦時,占全社會用電量的29.8%,為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和綠色低碳轉型作出積極貢獻。將視野擴大,我國能源消費結構正向清潔低碳加快轉變。數據顯示,2021年,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6.0%,比上年下降0.9個百分點;天然氣、水電、核電、風電、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25.5%,上升1.2個百分點,全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2.7%。下一步,以較低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有效支撐高質量發展,以能源行業深刻變革支撐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,被視作“重頭戲”,也是“硬骨頭”。“建設能源強國要做的工作很多,能源供給的安全問題、能源供應和消費的經濟問題、能源對環境的影響問題都需要解決。但是基本原則就一條,要在能源安全、能源經濟和能源環保的三大目標之間不斷進行動態協調優化。三個目標不失衡,才能穩步往前走。”華北電力大學能源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曾鳴指出。
近年來,我國重點能源領域和關鍵環節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,有效競爭的能源市場正在構建。從深入推進發用電計劃有序放開、交易機構獨立規范運行、電力市場建設,到逐步構建起以中長期交易為“壓艙石”、輔助服務市場為“穩定器”、現貨試點為“試驗田”的電力市場體系,能源領域市場化水平全面提升,市場活力明顯增強。一大批能源新技術、新模式、新業態正在蓬勃興起,從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到構建綠色能源技術創新體系,在更新科技、更優布局、更強平臺的加持下,我國能源轉型正在“夢想照進現實”。從“跟跑、并跑”為主向“創新、主導”加速轉變,一個有責任和擔當的能源大國,正在積極參與到國際能源治理當中。技術進步是推動能源發展動力變革的基本力量。“我們說能源強國,‘強’就是自己能創新,‘強’不‘強’要看創新變革能不能走在別人前面。能源強國要求我國的能源科技走在世界前列,圍繞綠色低碳消費,多輪驅動能源供應體系低碳轉型的科技創新還有大量工作要做。”中國能源研究會學術顧問周大地表示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,是帶有“破局”和“立局”性質的大變化,開啟加快建設能源強國的新征程,要抓住大變局帶來的歷史機遇,也要應對好大變局帶來的嚴峻挑戰。兩會臨近,有理由相信經過本屆兩會的梳理,建設能源強國之于中國能源發展的意義將更加具體深刻。